福爾摩沙,美麗之島!
台灣,四面環海,位處東亞島鍊要津和海潮匯聚之所,地形多變、生態豐富,是無數生物生息遷徙的重要棲地。廣袤的濕地,從海岸泥質灘地、岩礁、河口、沙灘,沿河上溯,連結遍布內陸的窪地、漁塭、水稻田、水圳、埤塘、水庫、自然湧泉、高山湖沼等,連串成為綿密的「濕地網絡」,不但是鳥類繁衍遷移的據點,環境穩定的重要因子,也是孕育台灣豐富多樣生物的「濕地銀行」,更是所有公園綠地中最重要的關鍵系統。
過去,我們將天然濕地視為荒野,任其誤用或濫用,遇有開發需要,即恣意填埋破壞,造成台灣無數濕地廢污棄置、水文破壞、生物無家可歸,濕地系統整體功能逐漸減損、弱化,甚至劣化到無以回復的境地。面對全球濕地保育和氣候變遷的趨勢下,台灣不能置外於世界,對於濕地的保育和復育,已經責無旁貸!我們必需依據環境基本法,「積極保育野生生物,確保生物多樣性;保護森林、潟湖、濕地環境,維護多樣化自然環境」。
濕地具有提供經濟生產、生物棲地、保水抑洪、淨化水質、穩定海岸、觀光遊憩、研究教育與種源基因保存等多方面功能,因此聯合國《拉姆薩國際重要濕地公約》特別強調其「明智利用」。然而,濕地的保育、復育與教育等三育,亟需政府與民間共同攜手合作,研擬具體行動方案,據以執行。我們認為,台灣「濕地三育」要有明確政策,藉由法案之強化,形成健全的濕地保護管理體制,政府應研擬中長程計畫與預算編列,鼓勵各地方和民間之合作,促成濕地永續和明智之利用。值此「2007年全國公園綠地會議」,我們凝聚了各方共識和下列推動的重要方向:
我們呼籲,台灣人民應該體認濕地的重要性,共同努力,讓無數濕地生物與我們共生,讓美麗之島世代子孫永享濕地豐美富饒的生態資源!
2007年12月20日 全國公園綠地會議